在美国大众文化中,“文革”是人尽皆知的少数当代中国史标签之一。作为一个电影主题,自然有它的商业卖点。而冯小刚的《芳华》虽然在影评界取得了比《战狼2》要好的成绩,但是在纽约的戏院里,我看到的100%还是华人。
美国人看芳华吐槽是烂片
很多人把冯小刚(有商机,戏路广)比喻成中国的斯蒂芬•斯皮尔伯格,但是为什么目前还没有办法让非华裔的美国大众走入电影院看他的《芳华》?
《芳华》讲述了一批60后在“文革”后期经历的“青春”故事,一群“青春吐芳华”的年轻人在一个部队文工团里,由于阶级的隔阂所带来不同的命运,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后,如何应变时代和社会的变革:贯彻实践雷锋精神、助人不疲的刘峰、敏感又执拗的晚到者何小萍、一心以相貌取得婚姻优势的林丁丁、相信权贵资源的郝淑雯、旁观又抢镜的叙述者萧穗子……
我认为《芳华》的主题不足以在传译上产生障碍,但问题是表现的方式,正如《电影探索》的影评所说:“虽然宏大的主题可以传译给全球的观众,但冯(小刚)用斯皮尔伯格式的意图,想要让每一个场景过度感性,都意味着整体来说,《芳华》并不动人而令人沮丧。”